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公司新闻

企业碳排放核算:助力企业迈向绿色转型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03-19    浏览次数:76次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碳排放核算已成为企业乃至国家衡量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通过精准量化碳排放,企业不仅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还能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1
明确核算边界与范围

组织边界:可以是单一工厂或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按股控比例法和控制法计算)。确定核算企业涵盖的设施或区域。例如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如供电、供水、运输等)以及附属生产系统(如办公室、职工食堂、车间浴室等)。


运营边界:运营边界的设定根据企业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能力划分为范围一排放(直接排放)、范围二排放(能源间接排放)和范围三排放(其他间接排放)。企业的运营边界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微信图片_20250313100349.png

图片来源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2
基准年的设定

实施碳减排直至实现碳中和是一件跨越几十年的事情,需要制定一个可以参照的基准,以便判定今后每年的碳减排是否取得了成果。例如,《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承诺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5%;中国提交至联合国的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是,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相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里的1990年和2005年就是基准年。


3
识别排放源

获取重点用能设备清单

绝大部分碳排放都来自能源的消耗,有了这个清单能识别大部分的排放源,如锅炉、窑炉、大型电机等。如果没有重点用能清单,根据用能的种类确定能源分别用在哪些设备上,基本可以识别出能源使用的排放源。


交流工艺流程

根据与技术人员交流工艺流程,初步筛选可能的过程排放,对于可能产生碳排放的工艺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与验证。


巡场

巡场一般有两种顺序,一种是按照工艺流程的顺序,从头走到尾;另一种是按照工厂建筑物的布局,从一个起点开始,挨个建筑进行巡场。一般情况下,对于工艺流程特别复杂的工厂,建议按照工艺流程走,对于工艺不那么复杂的工厂,可以按照工厂的建筑布局走。

在巡场过程中,除了要对前面确定的排放源进行一一确认,还要查看前面过程中可能遗漏的排放源,对于一些未在工艺流程中出现的可疑设备,要主动询问其作用,避免有遗漏。涉及工艺流程的部分,我们走到每道工序处,现场查看该工序的物料清单,观察用了什么原料、产出了什么产品,以及看看里面是否有含碳材料,反应过程中是否有温室气体产生或者泄漏,如果有,那么这道工序就是排放源。


列清单

经过前面三步后,完全识别了企业的所有排放源,将识别完的排放源按照范围一、范围二排放的分类方式制作一个列表,为之后的碳排放量计算做准备。由于范围三排放的排放源是固定的,企业只需要根据范围三排放的排放源和自身的数据情况收集数据。

在排放源识别过程中,有一些不那么重要但是几乎每个企业都会涉及的排放源,这些排放源大部分情况下都因为排放量太小而不纳入计算过程,但是需要识别出来,下表所列的排放源均为容易忽略的,方便企业识别排放源的过程中查漏补缺。


常见的容易忽略的排放源

序号

排放源

排放源类型

说明

1

备用发电机

固定排放源

绝大部分企业都有备用发电机,但因为平时很少使用,所以容易忽略

2

焊接
设备

固定排放源逸散排放源

大部分生产型企业都有设备维修部,该部门可能会用到乙炔和二氧化碳保护气,用到前者的设备属于固定排放源,用到后者的设备属于逸散排放源

3

食堂

固定排放源

食堂可能会用到天然气,所以是固定排放源,但很多企业的食堂是外包的,当食堂外包且企业不核算范围三排放时,无须考虑食堂

4

车辆

移动排放源

移动排放源包括工厂内生产用的所有移动设备和外部公务用车

5

灭火器

逸散排放源

二氧化碳灭火器是最常用的灭火器,通常情况下也不会用到,所以也容易忽略

6

除锈剂

逸散排放源

目前大部分工厂使用的除锈剂里都填充了二氧化碳,所以其也算作排放源,虽然排放量非常小

7

空调

逸散排放源

目前几乎所有的制冷设备都填充了以氢氟碳化物为代表的冷媒,如R22、R134a、R404a等,这些都是烈性温室气体,一年下来可能会累计产生大量排放

8

高压
开关

逸散排放源

如果企业用电比较多,那么可能涉及变压器、断路器中充入的绝缘气体六氟化硫,六氟化硫也是烈性温室气体,所以需要考虑

9

污水
处理

逸散排放源

如果企业有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其中又含有厌氧处理段,就有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甲烷并逸散的可能

10

焚烧
设施

过程排放源

对于一些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有机挥发物(VOCs)的企业,应环保要求,需要对含有机挥发物的气体进行焚烧后在排出,在这个过程中有机挥发物将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4
排放量的计算

碳排放核算主要有三种方法: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和实测法。

1
排放因子法

通过活动数据(如燃料消耗量)与排放因子(单位活动的排放系数)相乘来计算排放量。

计算公式:温室气体排放 = 活动数据(AD)× 排放因子(EF)

数据来源:可采用IPCC、国家标准等缺省值,或本地化实测数据优化因子。

适用范围:适用于宏观层面的核算,如国家、省份、城市的碳排放计算。由于地区能源品质差异和机组燃烧效率不同,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较大误差‌。

2
质量平衡法

通过计算原料投入与产品产出的碳含量差值来估算排放量。

计算公式:二氧化碳排放量 = (原料投入量 × 原料含碳量 - 产品产出量 × 产品含碳量 - 废物输出量 × 废物含碳量)× 44/1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具体设施和工艺流程的碳排放计算,能够反映碳排放发生地的实际排放量,区分各类设施和设备之间的差异‌。

3
实测法

通过现场监测设备直接测量排放量,这种方法精度高,但成本也较高。

计算公式:基于排放源的实际测量数据来计算碳排放量,包括现场测量和非现场测量‌。

适用范围:适用于重点排放源(如燃煤电厂)或法规要求严格的行业。



5
质量控制和报告编制

数据审核:对异常数据进行核实与修正,确保来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不确定性分析:评估核算方法及数据来源的误差范围,优化模型参数。


报告内容:需包含排放总量、分阶段排放量、核算方法说明及对比分析(如年度变化),以满足监管要求或碳市场交易需求。



6
动态更新

定期复查核算方法是否适用,更新活动数据与排放因子,并引入新技术(如物联网监测、AI数据分析)提升核算精度。

碳排放核算是企业迈向绿色转型的重要一步。通过科学的核算方法,企业不仅能精准量化碳排放,还能为制定减排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希望本文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碳排放核算的过程。


申明:本站文章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随时联系我们删除。